
编者按
风起敕勒,千里苍茫
立足北疆,耕耘实干
何谓北疆医魂?
是马蹄踏雪时未曾迟到的诺言
是实验室里与布鲁氏菌鏖战的
千万次死磕
更是刻进基因的
“一切为了人民健康”的诺言
在这里,医学不是冰冷的术语
而是56个民族共同捧起的、带有体温的答案
这里的故事是“扎根”的注脚——当北上广的霓虹在简历上闪烁,有人把青春押进基层牧区卫生院的药斗格,他们的皱纹里积着草原的沙尘,掌纹中刻着手术刀的锋芒,而心跳始终与“健康中国”的脉搏同频。在爱游戏ayx平台近七十载的办学历史中,涌现了无数以仁心仁术丈量生命维度的“医魂”人物。为充分彰显建校以来内医大人在教育、医疗和科研工作方面的卓越成就,爱游戏ayx平台党委宣传部在官网、官微、校报特开设“北疆医魂?人物志”栏目,并设“医者”“师者”“学子星光”“校友远方”等专题,这里既有解剖学先驱在煤油灯下绘制的第一幅人体图谱,也有青年教师在智慧教室中点亮的创新火种;既有医院专家在国际舞台上发出的中国声音,也有基层校友在乡镇苏木卫生室写下的坚守日记。我们将以人物为经,以精神为纬,编织起北疆高等医学教育的精神图谱。
本栏目不载丰碑,只镌脚印——他们以身为烛,照亮的是“健康北疆”的版图;他们掌心交叠的温度,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火种。请随我们走进这些未被镀金的故事:在生命最脆弱的褶皱里,在祖国北疆的风沙中,看内医大人如何以仁心为甲,在苍茫大地上写下“大医精诚”的史诗。

2024年底,爱游戏ayx平台附属医院张国建教授入选首届“国家优秀青年医师”。本期“北疆医魂·人物志·医者”,我们走进附属医院核医学科,走进张国建教授和他的“核先锋”团队,聆听他的从医故事,感受北疆医者的赤子情怀。
收获荣誉:是肯定更是责任
谈及入选“国家优秀青年医师”的感受,张国建教授坦言:“意外之余更多的是感恩与责任。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,更是对爱游戏ayx平台附属医院核医学团队、对整个北疆医疗卫生事业的认可。”作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负责人,张国建教授始终将个人成长与团队发展、区域医疗进步紧密相连,“从医近20年,我亲眼见证了内蒙古核医学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的蜕变。如今站在新的起点,唯有加倍努力,才能不负国家的培养、医院的支持和北疆百姓的期待。”
回顾荣誉背后的历程,张国建教授特别提到团队的付出:“核医学科能有今天的成绩,离不开‘核先锋’团队每一位成员的拼搏。我们从“零”开始,引进自治区首台PET/CT,建立首个完整核医学科,创建‘核先锋’党建品牌,一步步填补了内蒙古核医学的空白。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个扎根边疆、默默奉献的医务工作者。”
深耕北疆:以专业筑就健康防线
从爱游戏ayx平台首届影像本科班学生,到如今的博士生导师,张国建教授的专业道路始终与北疆核医学发展同频共振。2000年,他考入内蒙古医学院影像医学本科专业,2005年留校投身核医学领域,2012年硕士毕业,2021年博士毕业于解放军医学院。期间还赴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访学,专注肺癌肿瘤微环境分子影像研究,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《J Nucl Med》,获 Alavi-Mandell杰出国际论文奖,为肺癌精准诊疗提供了新视角。

回国后,他深耕心肺疾病分子影像诊断与放射性核素肿瘤靶向治疗,主持国家及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5项,发表论文60余篇,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殊荣。更重要的是,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守护边疆百姓健康的“利器”——他所在的“核先锋”团队推动爱游戏ayx平台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成为自治区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、分子与功能影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牵头制定核医学科建设规范专家共识,助力28家盟市医院建成核医学科,让“足不出区”诊疗疑难病症成为现实。
“边疆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,核医学的精准诊断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。”张国建教授说,“记得2016年,我们团队下乡,得知一位偏远地区的甲状腺癌患者通过核素治疗重获健康,那一刻,我更加坚信,我们的努力能实实在在改变百姓的生活。”
团队育人:以初心培育“核医火种”
作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负责人,张国建教授始终坚信:“团队是学科发展的基石,人才是北疆医疗的未来。”在团队建设中,他推行“党建+业务”双融合模式,打造“核先锋”博士团工作站,带领党员骨干赴12个盟市开展对口支援,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基层。同时,团队建立老中青“传帮带”机制,选送青年医护到北京协和医院、上海中山医院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、芬兰国家PET中心等地进修,10年来培养核医学人才300余名,成为各盟市学科发展的中流砥柱。

“一个优秀的团队,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——我们的目标就是‘让核医学惠及更多北疆百姓’。”张国建说,“其次是包容与信任,给年轻人试错的空间和成长的平台。比如我们的‘9个1’工作法,将党建学习与业务研讨相结合,让年轻医生在实践中锤炼党性、提升技术。”

在人才培养上,他强调“德才兼备”:“核医学涉及放射性操作,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,更要有敬畏生命的医者仁心。我们通过在课程中融入王雪梅老师的感人事迹——王雪梅教授放弃区外优渥条件,扎根边疆建设核医学科的事迹,就是最好的教材。”如今,核医学科已成为自治区医疗卫生领先学科、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、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,多人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优秀共产党员、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。
寄语青年:以担当续写北疆医魂
面对年轻医师和学子,张国建教授的寄语充满深情与期许:“青年是医学的未来,更是北疆医疗卫生事业的希望。”他分享了三点心得:
一怀家国,扎根基层。“北疆的发展需要我们,基层的百姓需要我们。不要怕吃苦,不要嫌偏远,真正的成长往往在最需要你的地方。就像我们团队的‘核先锋’们,走遍28 家盟市医院,在帮扶中积累经验、磨砺本领,这才是医者价值的真正体现。”
二勤实干,勇于创新。“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,更是一门创新科学。年轻医师要勤于动手、善于思考,从临床中发现问题,用科研解决问题。比如我们在肿瘤微环境的研究中补充了Warburg效应与反向Warburg效应,就是在实验与临床结合中诞生的成果,希望你们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。”
三守初心,担使命。“医者仁心,仁心在于对生命的敬畏、对患者的负责。无论技术多先进,都不能忘记‘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’的誓言。尤其是在农牧区,我们面对的多是疑难病症和基层患者,更要耐心、细心、有责任心,让每一位患者感受到温暖与尊重。”

采访最后,张国建教授望向核医学科大厅里的荣誉墙,坚定地说:“北疆医魂,是扎根边疆的坚守,是服务人民的初心,更是薪火相传的使命。我们这一代核医人,要做‘星星之火’,更要成为‘燎原之势’,让核医学的光芒照亮更多北疆百姓的健康之路。”
从医路上,张国建教授以行动诠释着“北疆医魂”的内涵——他是深耕专业的“核医先锋”,是守护健康的“草原卫士”,更是培育火种的“育人导师”。在他身上,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青年医师的担当:立足北疆、服务人民,以仁心仁术筑牢健康防线,以创新实干书写医者荣光。
结语
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颗璀璨的医学星辰,照亮着后来者前行的道路。无论您是在校师生、毕业校友,还是关心医学发展的社会人士,都请与我们一同翻开这部“行走的校史”。如果您身边有值得书写的医学人物故事,欢迎通过投稿提供线索,让我们共同续写“北疆医魂”的新篇章!
图文来源:宣传部 编辑:刘莎 复审:赛音德力格尔、姜玉霞 终审:安志新